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儿科医生叫雷莉丝,现年100岁。从医学院毕业后开始行医至今已有70多年,经她治愈的儿童不计其数,至今仍然孜孜不倦地为孩子们看病,每天至少工作12个小时。最近她被美国医学协会确认为目前仍在行医的年龄最大的儿科医生。雷莉丝87岁时曾有过短暂的退休生活,4年后丈夫不幸去世,孤寂的生活使她重返工作岗位,那年她已91岁高龄,在家乡开了一个诊所,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。她不但医术高明,医德亦很高尚,遇到有的病人付不起医药费,她就慷慨地免掉。她还经常夜里出诊,即使是凌晨2点钟,只要有人求诊,她也会毫不犹豫地披上睡袍应诊。她用亲身经历向社会证明:对有些人来说,高龄并不是工作的障碍。她说:“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喜欢旅游,但我喜欢工作。只要有工作,我就感到其乐无穷。生活有规律,保持心情愉快,做自己喜欢做的事,这就是我的长寿之道。”
我国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,幼时体弱多病,由于家境贫寒,经常无钱求医。后来他发愤学医,终于成为一位德高医精的名医。他“博极医源,精勤不倦”,既要为患者治病,又要进入深山老林采药,忙得不亦乐乎,还要坚持学习,正如他自己所说“白首之年,手不释卷”,真正做到了活到老,学到老,干到老。由于他勤奋工作,生活充实,精神有所寄托,心情十分愉快,所以身体健康,老当益壮,终于由一个羸弱多病的患者,变成了一个年逾百岁的大寿星,据史书记载他活了101岁。
工作不仅可以创造财富,有益于社会,实现人生价值,而且可以给个人带来欢乐,带来健康与长寿。法国雕塑家罗丹说:“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,人生的欢乐,也是幸福之所在。”英国作家卡莱尔说:“工作是个人最健康的锻炼。”美国成人教育家卡耐基说:“要忙碌,要保持忙碌,它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药——也是最好的药。”许多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得出共同结论:工作有益于健康。美国心理学博士雷米曾做过专门研究,发现世界上最忙碌最紧张的名人们,通常要比普通人寿命高出29%;失业率每增加1%,死亡率增加2%。他还发现,外出工作的妇女,要比家庭妇女发病率低,不工作的人比有工作的人健康状况差。这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:紧张的工作可以排除人们的孤独感、寂寞感与忧愁感,给人带来充实和欢乐,使人保持良好的情绪。现代医学认为,良好的情绪是维护正常生理机能的前提,是防病治病的重要因素。有些科学家因此把情绪称为“生命的指挥棒”、“健康的寒暑表”,认为美好的心情胜良药。革命导师马克思说过“一种美好的心情,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。”人活着总要有事干才好,不然心里空荡荡的不是个滋味。西方有句格言:“存在就是做事。”中国人也常说:“有事则长寿。”当然,这里所说的工作,所谓的忙碌,并不是说可以不顾身体条件忙个不停,可以牺牲休息和体育锻炼。而是说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,在劳逸结合、劳逸适度的前提下,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,多做一些于社会于家庭有益的事情。这样虽然忙忙碌碌,紧紧张张,但思想充实、精神愉快,既可以除却无以聊赖之寂寞,又有利于健康长寿,我们何乐而不为?